全国助残日丨托起宿迁大龄智残儿童成长之路,多亏这个“智残少儿 善助康复”项目!

编辑:陈璐
2025-05-19
来源:速新闻

“拍拍手拍拍手,点点头点点头,拍手点头,拍手点头,拍呀拍拍手……”5月16日下午,笔者走进宿城区一家医疗机构,10岁的小全(化名)在老师的引导下,正在通过感知音乐节奏进行律动训练。

小全是一名唐氏综合征患儿,一些对正常儿童来说非常简单的事情,他却需要日复一日地练习。和小全一样,在这家医疗机构,不少7—14周岁智力残疾儿童(以下简称“大龄智残儿童”)每天都会在医生的引导和协助下有序进行康复训练。据机构有关工作人员介绍,自“智残少儿 善助康复”项目实施以来,该机构提供日托养、周托养和月托养服务,并为每位儿童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,实现一人一档。采用个训与集训相结合,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,丰富课程形式,康复服务效果显著,家长也十分认可。

智残儿童是特殊群体里的困难群体,如果在早期不能接受完善、持续的康复训练,掌握基本的认知、生活自理、社会常识等技能,长大后很难独立生活。据了解,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,智力残疾儿童能够享受到“0—6岁抢救性康复”免费训练,但是对于大龄智残儿童缺乏相应免费政策。

在此基础上,宿迁市慈善总会充分发挥慈善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,于2021年启动“智残少儿 善助康复”项目,该项目由市慈善总会联合并委托市残联实施,旨在帮助大龄智残儿童享有免费的康复服务,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,锻炼社交技能,更好地融入社会。

“多亏了市慈善总会的项目,让孩子能够享受到免费专业的康复训练。在这里孩子有专业的老师,进行一对一康复培训,教孩子认字、做游戏。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康复,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、做事、生活自理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。”一直以来,小全的爷爷每天都会陪着小全康复训练,并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,眼看着小全慢慢好起来,老爷子甭提多高兴了。

从开始的跌跌撞撞到现在能跑能跳;从起初的默不作声到现在能沟通交流……这些一点一滴的变化在常人看来不过是孩子生长过程中的正常情况,而对于这些特殊孩子的家长来说,孩子的点滴进步都让他们感动。

在位于宿豫区的宿迁普济康复医院儿童康复中心一间个训室内,有着8年从业经验的康复治疗师刘佳丽,正在对10岁的吴语(化名)进行一对一康复训练,在她的引导下,吴语准确地完成了手工拼图作品。

“吴语是8岁的时候来我们这边康复训练,一段时间之后,她的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很大的进步。我们给她参报了一些社会活动,去年她参加了宿迁市残联组织的旱地冰壶选拔赛,在比赛中还获得了三等奖。”谈起吴语的变化,刘佳丽很是自豪。

“这个项目主要是由市慈善总会来拨付基本康复服务经费,在日常管理中,我们会组织康复治疗师每两个月,对大龄智残儿童家长进行回访和满意度调查,满意度在90%以上,反响还是很不错的。”据宿迁普济康复医院儿童康复中心主任赵秀莲介绍,截至目前,该中心服务大龄智残儿童80余人次,覆盖范围包括宿迁主城区、宿迁经开区、市湖滨新区和市洋河新区。除了基本康复治疗外,该中心还为大龄智残儿童组织社会融合活动,在特殊节点让孩子们展示才艺,积极与社会融合,与社会交流。

依托“智残少儿 善助康复”项目,越来越多的“折翼天使”得以被爱守护。据悉,该项目自启动以来,市慈善总会共提供近300万元资金支持,为智力残疾儿童提供免费基本康复服务352人次,残疾儿童家长对“智残少儿 善助康复”项目的满意率达98%。

“每一座城市都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,这不仅是家庭问题,也是社会问题。”市慈善总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苏耀西表示,将始终高度重视大龄智残儿童康复工作,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,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技能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等,真正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极大增强大龄智残儿童家庭的幸福感、获得感。(徐可 梁辰)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
写评论...
文章列表